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威海市北竹岛小学 彭媛媛 一、班级情况分析 (一)上学期整体分析 从考试结果看,绝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,但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分析,解答生活问题。班与班之间的差距比较很大,3.3、3.2班优秀率合格率较低,班级后进生人数较多,整体的得分率不高。从卷面分析,3.7班的基础知识部分失分率比其他班较高,实验题更差,从课堂效果也能看出这个班级较弱。教师在复习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。3.1和3.4班较好,优秀率、合格率都是不错,从平日的上课反馈情况是最好的。 改进措施: 1.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,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。 2.改进教学方法,多做试验,向课堂上要质量,精讲多练。 3.平时多点进行专题性的强化训练,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 4.在课堂教学中,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,正确对待学习。 5.把实验中重点掌握的内容在上课和复习时贯穿其中,提高复习的效率。 (二)学生整体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及学习方法:玩中学、想中学、做中学、用中学。了解了实验课中应具备的团结协作精神,并能努力去做,需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,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,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,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,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。要培养学生对生活、学习的积极态度,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、观察分析能力、动手操作能力;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,信息资料的搜集、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;使学生形成合作、分享、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,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。 二、教材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。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,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。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,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,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,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,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,使他们了解科学、技术与社会的关系,乐于与人合作,与环境和谐相处,为后继的科学学习、为其他学科的学习、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。学习这门课程,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,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,发展他们的个性,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。 三、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,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,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,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;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,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,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、想问题;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,形成大胆想象、尊重证据、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、爱家乡、爱祖国的情感;亲近自然、欣赏自然、珍爱生命,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,关心科技的新发展。 (一)科学探究 1.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,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。 2.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,发现和提出问题。 3.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。 4.能根据假想答案,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。 5.能通过观察、实验、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。 6.会查阅、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。 7.能在已有知识、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,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,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,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。 8.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,进行交流,并参与评议,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。 (二)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.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、喜欢尝试新的经验、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。 2.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,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。 3.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,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,科学不迷信权威。 4.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,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。 5.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,克服困难,善始善终,尊重他人意见,敢于提出不同见解,乐于合作与交流。 6.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,也有消极影响。 (三)科学知识 1.学习生命世界、物质世界、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、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,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。 2.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,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、用途和变化,对物体的运动、力和简单机械,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。 3.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,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,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,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。 4.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,了解地球、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,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,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。 四、教学措施 1.“用教材教”而不是“教教材” “教教材”的教学,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;“用教材教”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、态度的过程中。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“用教材教”的意识,这样,才能把科学探究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。 2.继续遵循在玩中学、做中学、用中学、想中学的原则,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,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。 3.配合科学教研组举办的活动,将继续坚持课前五分钟的科学小知识问答,小知识大学问,培养学生读科学、学科学、爱科学的热情。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。 4.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。 五、阅读及资源利用 做好每节课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,使学生对一些现象有比较直观的了解;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;鼓励学生搜集资料,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。 阅读目标: 1.通过读书学习,指导与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,努力转变思想观念、思维模式,进行教育创新。 2.通过读书学习,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,更好地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。 3.通过读书学习,培养自己的读书人格,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。 措施: 1.做到边读书,边反思,边动笔。积极参与读书交流活动,让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效果以及相关教学活动相结合。 2.用教研组活动时间,积极进行教师间的相互交流,相互启发,共同发展。 3.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教学刊物《山东教师》、《科学课》等进行研究,在学习过程中记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,写出反思和随笔,记录自己的收获和体会。 学生阅读: 建议阅读《海底两万里》,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。 六、质量检测及措施 每次单元检测的题目,教研组内科学制定,分管领导全面参与,做到题目设置科学、检测过程细致,重点在考察学生实验技能及实验单的填写上,落实要细致,坚决避免一知半解的问题。 措施: 1.单元测试:每两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质量检测。 2.实验操作技能检验:结合教学进度,选取有代表性的实验,检验学生的能手操作能力。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。力争优秀率75%,及格率100%,平均分在区里中上水平。 期末质量检测力争优秀率60%,及格率90%, 七、课时安排 1.第一单元土壤与岩石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5课时 2.第二单元生活中的材料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5课时 3.第三单元冷与热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4课时 4.第四、五单元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6课时 5.第六、七单元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4课时 6.全册基础知识梳理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4课时 7.实验技能素养展示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5课时 8、复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8课时 八、教学进度安排(如遇假期,课时顺延)
|